教學研究
您的位置:首頁 > 教學研究
淺談小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及對策
摘要:計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,是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學習數學的基礎。小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常有的現象,我們必須找出錯誤原因,有針對性地預防并糾正計算錯誤,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,切實提高教學效果。
關鍵字:小學;計算;原因;對策
計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。在小學階段,計算教學更是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。正確計算是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具備和掌握的一項基本功,更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知識技能之一。
在計算練習中,學生的計算錯誤經常發生,不是看錯數字就是寫錯數字,不是抄錯數字就是漏寫符號,或是加法忘了進位、減法忘了退位,加法當減法做,乘法當成了除法,小數點忘了或點錯了位,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無法理解的錯誤。我認為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大致可以歸結為知識性錯誤和非知識性錯誤。知識性錯誤是指學生不理解計算法則、概念或運算順序或者掌握得不夠好所導致的錯誤;非知識性錯誤是指學生由于不良的學習習慣所導致的錯誤,如抄錯數字、不認真審題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易受負遷移干擾等。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:
一、概念、法則理解不清
概念和法則是學生思維的基本形式,也是學生進行計算的重要依據。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計算法則才能正確地進行計算。有些錯誤是由于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,如:23.7-(13.7-3.5)=23.7-13.7-3.5=6.5,錯誤原因是學生在去小括號時沒有減號變加號,不理解“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差等于用這個數先減去第一個數,再加上第二個數”;又如:25×(4+8)=25×4+8=100+8=108,錯誤原因是學生乘法分配律的運用還不清楚;再如624÷6=14、780÷3=26,可以歸結為學生對概念不夠清晰,不理解“計算除法時,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數以后,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不夠商1就對著那一位商0”及“在什么情況下應該用0 占位”這一知識點沒有掌握好,因此出現跳位商和空位的錯誤。
二、運算、審題不認真
如數字抄錯,498+279 在列豎式的時候寫成489+279;還有的計算題數字較大,運算步驟過多時,學生就會產生排斥心理,表現為極不耐煩,不認真審題,沒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,沒有耐心去選擇合理算法,從而導致錯誤出現。
三、思維遷移的影響
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,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。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,消極作用則干擾學生學習新知識,如:7.68-2.75+1.25=7.68-4=2.68,錯誤原因是學生受到容易計算部分、能簡便計算、比較熟悉部分等強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擾;又如4.9+0.1-4.9+0.1=5-5=0,錯誤原因是學生把湊整作為思維的唯一方法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。
四、非智力因素的作用
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學生錯誤的重要原因。首先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和計算的正確性認識不足,不感興趣,解題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,沒有力求準確的情緒傾向,心不在焉,敷衍了事,結果出現錯誤;其次是耐心不足,在計算時學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結果。因此,每當遇到較為陌生的算式或較復雜的算式時,就不能耐心地去審題,選擇合理的算法。在怕難怕繁、耐心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計算,常會出現錯誤。
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,我認為要切實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,可采取以下措施:
一、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
首先,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。認真審題就是看清題目的要求,弄清題目的算理、運算順序。如:在計算624÷6這道算式,如果認真審一下題,判斷出商是三位數,商中間的0 就不容易漏掉了;又如:用遞等式計算356-67+33,認真審題便知這題是有加有減的算式,根據運算定律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,這樣就不會犯先算67+33,再算356-100 這樣的錯誤了;再如:用簡便方法計算125×48,認真審題,細心的同學就會發現125 是個特殊的數字,它與8相乘等于1000,而48 又剛好可以寫成8×6 的形式,從而先算125×8,再算1000×6,最后達到簡便計算的目的。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,認真審題是正確計算的前提。為了使學生能認真審題,提高計算正確率,我們可以編成順口溜教學生理解牢記:
四則計算講認真,數字符號不抄錯。
先審題后再運算,順序規則不搞錯。
法則定律用正確,步步檢驗不放松。
正確結果從何來,良好習慣是保證。
其次,要培養學生認真書寫與打草稿的習慣?梢越洺6〞r、不定時地檢查學生的草稿本并在全班進行展示,表揚書寫工整、清秀、認真的同學。
再次,要培養學生認真檢查、驗算的習慣。要求抄寫完算式后先核對再計算,每計算一步都進行檢查,以免走彎路浪費時間,計算完成后一定要再次進行認真檢查。
二、提高學生計算的興趣
對于枯燥無味的計算,學生在掌握計算方法之后,往往會隨便應付,造成更多的計算錯誤。這時,可以適當開展一些多種形式的計算競賽或游戲活動,往往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,提高計算的興趣,達到提高計算正確率的目的。
三、加強對比訓練,形成計算技能
(1)對于普遍性錯誤或易混淆的計算問題,要利用課堂最佳時間,通過典型錯例的對比分析,使個別同學的教訓轉化為全班學生的共識,從而明晰學生的計算思維。
(2)對于學生容易計算出錯的題目,要求學生建立錯題集,采取題組形式,進行反復訓練并經常翻看,提高計算的正確率。
(3)計算教學每天應保證一定的計算量訓練,使學生的計算能力由量變到質變,逐步形成計算技能。
(4)要加強口算與估算的訓練,不斷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,為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四、分析錯誤原因,端正學習態度
批改作業時,如果發現有錯,可以暫不批改,發還給學生自己檢查,找出錯誤所在并分析錯誤原因,訂正后再交給老師批改。通過統計及對出錯原因的分析,引導學生發現幾乎都不是計算方法錯誤,而是由于不認真審題、字跡潦草、不檢驗等一些不良習慣所造成。這樣不僅能促使學生通過自己檢查找出錯誤所在,并引以為戒,而且培養了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精神。
總之,提高學生計算正確率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。我們一定要智慧地從學生、教師等層面透過“錯誤表象”找到真正的癥結,對癥下藥,并堅持不懈地采用一系列對策,從心理上和行為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計算的信心,有了這種學習心態,必能促使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所提升。